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即《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纲领性文件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来。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世界各国在15年内实现17项目标指明了方向。

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实现所有人更美好和更可持续未来的蓝图。目标提出了我们面临的全球挑战,包括与贫困、不平等、气候、环境退化、繁荣以及和平与正义有关的挑战。这些目标相互关联,旨在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我们必须在2030年之前实现每个目标。

根据地球大数据的优势和SDGs指标体系的需求,在联合国SDGs技术促进机制的整体指导下,主要围绕SDG 2(零饥饿)、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3(气候行动)、SDG 14(水下生物)和SDG 15(陆地生物)六个目标开展研究工作,展示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2030年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展现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卫星1号,SDGSAT-1)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首颗地球科学卫星。2021年11月5日10时19分,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针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关指标监测与评估的需求,SDGSAT-1卫星设计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及多光谱成像仪三种载荷,运行于高度为505公里,倾角为97.5°的轨道上,三个载荷均拥有300公里幅宽的数据获取能力,11天可实现全球覆盖。通过昼夜全天时、多载荷协同观测,SDGSAT-1卫星旨在实现“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为表征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SDGs指标提供专属数据支撑。

未来我国将规划、研制和运行SDG系列科学卫星,为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做出实质性贡献。